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宝宝肛门出现小肉疙瘩可能与肛周脓肿、肛裂、痔疮、肛门息肉或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处理。
肛周脓肿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热痛的小硬结。婴幼儿皮肤娇嫩,尿布摩擦或清洁不当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家长需保持宝宝肛周干燥清洁,及时更换尿布。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抗感染治疗,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便秘导致的排便困难可能造成肛门皮肤撕裂,形成小肉赘。宝宝可能出现排便哭闹、粪便带血丝等症状。家长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必要时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医生可能推荐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促进裂口愈合。
婴幼儿痔疮多为静脉曲张形成的小软包块,排便时可能突出。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因素可能诱发。家长应注意避免宝宝久坐,温水坐浴可缓解症状。医生可能开具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外用药物。
肛门息肉是黏膜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表面光滑无痛。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家长发现宝宝肛门有带蒂小肿物时应避免自行处理,需通过电子肠镜检查确诊。较小息肉可能无需治疗,较大息肉需手术切除。
尿布、湿巾或洗涤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引起宝宝肛门周围皮肤过敏,出现红色丘疹或小疙瘩。家长应更换低敏护理产品,保持局部透气。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氧化锌软膏或地奈德乳膏进行抗过敏治疗。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排便情况,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产品。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尿布并及时更换。饮食上保证足够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预防便秘。若发现肉疙瘩持续增大、出血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不建议自行用药或采用民间偏方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或造成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