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腔隙性脑梗塞

2.45万次浏览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双侧基底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脑部小动脉闭塞导致的微小梗死灶。该病通常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引起,可能伴随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

高血压是双侧基底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脑小动脉硬化,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确诊后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同时监测血压变化。

糖尿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类患者往往合并微循环障碍,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等症状。治疗上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选用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物,并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高脂血症同样是重要诱因。血液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斑块。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除改善生活方式外,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定期复查血脂指标。

吸烟和酗酒会加重病情发展。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则会干扰脂质代谢。这类患者梗死灶往往多发,症状反复出现。治疗上需要严格戒烟限酒,同时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预防血栓形成。

年龄增长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脑血管弹性下降,自动调节功能减弱。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脑萎缩或老年痴呆。这类人群需要加强健康管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脑血管评估。

双侧基底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如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立即就医。康复期可配合针灸、理疗等辅助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