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肌肉劳损疼痛可通过热敷冷敷交替、局部按摩、药物治疗、适度拉伸、调整活动强度等方式缓解。肌肉劳损通常由过度使用、姿势不良、急性损伤、慢性炎症、肌肉失衡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48小时内建议冷敷,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疼痛部位10-15分钟,每日重复3-4次,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肿胀。48小时后转为热敷,用40℃左右热毛巾或暖水袋热敷15-2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糖尿病患者及感觉障碍者需谨慎。
采用指腹按压或掌根揉捏等手法,沿肌纤维走向进行按摩,配合扶他林软膏等外用药物效果更佳。按摩力度以轻微酸胀感为宜,避开脊柱等骨性突起部位。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可缓解肌肉痉挛。凝血功能障碍者应避免深层按摩。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或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外用药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复方水杨酸甲酯乳膏等。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避免长期连续使用超过7天。
疼痛缓解后进行静态拉伸,如腘绳肌拉伸时仰卧抬腿保持30秒,胸大肌拉伸时靠门框展臂维持20秒。每个动作重复2-3次,以轻微牵拉感为度,避免弹震式拉伸。拉伸前后应进行5分钟低强度热身,骨质疏松患者需控制幅度。
急性期减少引发疼痛的动作,使用护具分担负荷。恢复期采用渐进式训练,从每天10分钟低强度运动开始,每周增加不超过10%的强度。办公人群建议每1小时改变姿势,进行5分钟颈肩部放松活动。合并椎间盘突出者需专业康复指导。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避免单侧负重,睡眠时选择中等硬度床垫。运动前后充分热身及放松,补充足够水分和优质蛋白。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红肿发热、夜间痛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肌腱断裂、感染等严重情况。恢复期间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逐步重建肌肉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