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麻醉剂在合理使用下对大脑的短期影响可逆,但过量或长期暴露可能造成认知功能损伤、记忆力减退等危害。麻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干扰神经递质平衡等,其危害程度与药物种类、剂量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注射液、七氟烷等可能通过影响γ-氨基丁酸受体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术后1-2周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下降,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儿童反复接受全身麻醉可能影响神经发育,动物实验显示麻醉药物会干扰突触形成,但人类临床数据尚不明确。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血药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出现耳鸣、肌肉震颤甚至惊厥。部分患者对麻醉药物代谢异常,导致药物清除延迟,可能延长意识恢复时间并加重神经系统抑制。某些吸入性麻醉剂如氧化亚氮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认知功能下降。
麻醉药物对大脑的潜在危害多与药物蓄积或使用不当相关。单次规范剂量的麻醉通常不会造成持久损害,但合并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风险增加。区域麻醉中意外将药物注入血管可能引发癫痫样发作,需立即停止给药并维持氧合。罕见情况下,全身麻醉可能诱发术后谵妄,尤其见于术前已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恶性高热等遗传性麻醉并发症虽概率极低,但可能造成脑细胞广泛损伤,需使用丹曲林钠注射液紧急处理。
麻醉前后应完善神经系统评估,高危人群可考虑采用局部麻醉替代全身麻醉。术后出现持续头痛、记忆力减退需进行脑电图、神经心理测试等检查。维持良好睡眠周期、补充ω-3脂肪酸等神经营养物质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严格遵循麻醉医师的术前禁食建议,避免麻醉中呕吐误吸导致脑缺氧。有认知障碍病史者应提前告知麻醉团队,以便调整麻醉方案和术后监测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