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喜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男性精子由睾丸产生,经附睾成熟后通过输精管排出。精子的生成主要依赖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激素调节,整个过程约需64-72天。
睾丸曲细精管内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经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等阶段分化为精子细胞。这一过程受促卵泡激素调控,需要适宜温度支持,阴囊通过收缩舒张维持34-35℃的适宜环境。生精上皮中的支持细胞为发育中的生殖细胞提供营养。
新生成的精子进入附睾头部,在12-15天的转运过程中获得运动能力和受精潜力。附睾上皮分泌的肉毒碱、甘油磷酸胆碱等物质促使精子膜结构改变,尾部鞭毛运动模式从无序摆动转变为前向螺旋运动。部分畸形精子在此阶段被巨噬细胞清除。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黄体生成素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睾酮与支持细胞产生的雄激素结合蛋白共同维持生精微环境。促卵泡激素直接作用于支持细胞,促进抑制素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
成熟精子经输精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向精囊方向输送,与精囊腺、前列腺分泌物混合形成精液。射精时交感神经兴奋引发膀胱颈关闭,同时尿道周围肌肉收缩完成排放。每次射精量约2-5毫升,含数千万至上亿精子。
长期接触重金属、电离辐射或高温环境可能损伤生精上皮。锌元素缺乏会影响精子DNA稳定性,维生素E不足可能导致精子膜脂质过氧化。某些降压药、抗生素可能暂时抑制生精功能,停药后多可恢复。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生精功能,建议避免长时间骑行或泡温泉等使阴囊持续升温的行为。均衡摄入海产品、坚果等富含锌和硒的食物,控制酒精摄入量。若存在持续半年以上的精液量减少或质地异常,建议到生殖医学科进行精液分析和激素水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