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房颤的发生通常与高血压、心脏结构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饮酒过量、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左心房扩大和心肌纤维化,从而增加房颤发生概率。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上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保持规律运动。
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病可改变心房电生理特性,诱发房颤。这类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需根据病情使用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抗心律失常药,严重者可能需进行射频消融术。
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强心肌细胞自律性,导致房颤。患者多合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等甲亢症状。治疗需服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亢,配合盐酸普罗帕酮片等药物纠正心律失常。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短期大量饮酒可能引发假日心脏综合征,长期酗酒则导致心房重构。此类患者应严格戒酒,必要时使用地高辛片控制心室率,补充维生素B1改善心肌代谢。
随年龄增长,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加重,窦房结功能衰退,6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显著升高。老年患者可考虑使用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同时控制其他慢性疾病。
预防房颤需重点管理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规律检测血糖。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出现心慌、脉搏不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已确诊房颤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抗凝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