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甲胎蛋白主要用于筛查肝癌、睾丸癌和卵巢癌。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肝脏和卵黄囊产生,成年人血液中含量极低,当肝细胞或生殖细胞发生癌变时可能异常升高。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有70%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肝癌细胞可能恢复产生甲胎蛋白的功能,导致血清中该指标显著上升。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定期检测甲胎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临床常用甲胎蛋白检测试剂盒包括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需结合超声检查综合判断。
非精原细胞瘤型睾丸癌可能引起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尤其是卵黄囊瘤和胚胎性癌。这类肿瘤细胞具有类似胎儿组织的特性,能够分泌甲胎蛋白。检测时常配合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睾丸超声和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肿瘤性质。
部分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如内胚窦瘤可能产生甲胎蛋白。这类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生长迅速且恶性程度高。除甲胎蛋白外,还需检测乳酸脱氢酶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肿瘤标志物。盆腔MRI和病理活检对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偶见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但特异性较低。某些转移性肝癌也可能导致该指标异常。这类情况需要结合胃肠镜、增强CT等检查排除原发灶。
急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等良性疾病可能引起甲胎蛋白一过性增高,通常不超过400μg/L。孕妇因胎儿分泌也可能出现生理性升高。这类情况需要动态观察指标变化趋势,避免误判。
甲胎蛋白检测需空腹采血,避免剧烈运动后检查。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复查,配合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指标异常升高时,应及时到肝胆外科或肿瘤科就诊,完善增强CT或MRI等检查。日常需戒烟限酒,避免食用霉变食物,肝硬化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