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癌症发热不一定是晚期症状,可能与感染、肿瘤热或治疗副作用等因素有关。癌症患者发热的原因主要有肿瘤坏死吸收热、合并感染、药物反应、骨髓抑制及癌性发热等。
肿瘤组织快速生长导致局部缺血坏死时,坏死物质被吸收可能引发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种情况在淋巴瘤、肾癌等血供丰富的肿瘤中较常见。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变化,必要时调整抗肿瘤方案。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放疗导致黏膜屏障损伤时,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表现为突发高热伴寒战。需完善血常规、降钙素原等检查,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伴有皮疹或关节痛。需暂停可疑药物并给予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时,白细胞减少易继发感染性发热。需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白细胞,同时加强口腔、肛周等易感部位护理。
晚期肿瘤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可能引起持续低热,体温曲线多呈不规则波动。可尝试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但需重点控制原发肿瘤进展。
癌症患者出现发热时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与伴随症状。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羹、清蒸鱼补充营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需及时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由肿瘤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住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