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急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肠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肠道缺血等原因引起。
急性肠炎发作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蒸蛋羹、煮熟的蔬菜等。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促进炎症恢复。
腹泻和呕吐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要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茶或稀释的果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严重脱水时可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急性肠炎治疗的重要环节。
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蒙脱石散等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腹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痉挛,但须避免滥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腹部热敷有助于缓解肠痉挛引起的疼痛,可使用热水袋包裹毛巾敷于脐周,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按摩可沿顺时针方向轻柔按压腹部,促进肠蠕动恢复。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用力过度加重肠道损伤。
当出现肠穿孔、肠梗阻或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手术主要针对缺血性肠炎或特殊病原体导致的肠道坏死,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病变范围。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急性肠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进食变质食物。如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