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感染,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含有大量病毒,健康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或衣物后可能感染。发病时常伴随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家长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物品。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在幼儿园等密闭场所易造成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涎拒食等。建议家长保持室内通风,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或食物,儿童接触后经口感染。常表现为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家长需注意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营养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可能出现高热不退、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等药物。
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会增加病毒传播概率。重症病例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并避免接触患者。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衣物需阳光暴晒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需加强晨检和物品消毒。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