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有凹槽可能由痔疮、肠息肉、肠道炎症、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痔疮是肛周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可能导致表面凹陷。患者常伴便血、肛门瘙痒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化痔栓等药物缓解。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久蹲。
肠道息肉突出于肠腔,粪便通过时受挤压形成沟槽样改变。多数息肉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出现便血或肠梗阻。确诊后需通过肠镜下电切术或EMR术切除,术后定期复查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会导致肠壁水肿增厚,粪便通过变形。患者多伴有腹痛、黏液脓血便。可遵医嘱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控制炎症。
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使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异常,形成凹凸不平的性状。常见症状为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治疗以调节肠道菌群为主,可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
直肠占位性病变可能使粪便通过时形成固定位置的压迹。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变形,晚期可出现便血、里急后重感。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性质,恶性肿瘤需手术联合放化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适量食用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度用力排便,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肛门。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贫血等表现,须立即至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肠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