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异常、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力等方式缓解。
病毒感染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常见原因,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病毒刺激肠系膜淋巴结后会导致局部充血肿胀,引发脐周或右下腹持续性隐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需卧床休息并补充电解质。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能继发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毒素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肠系膜淋巴结。患者除腹痛外常伴有腹泻、高热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升高。临床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静脉给药。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食物过敏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刺激肠系膜淋巴组织增生。这类患者腹痛多呈间歇性发作,排便后可能减轻。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体质患者可能出现免疫系统过度应答,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病理性增大。此类情况常伴随皮疹、关节痛等全身症状,需通过免疫球蛋白检测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调节剂,必要时需进行过敏原筛查。
蛔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移行时可能机械性损伤肠系膜淋巴管,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患者多有疫区接触史或不良卫生习惯,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临床常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治疗期间需加强个人卫生管理。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淋巴结牵拉疼痛。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鱼肉泥等。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若腹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呕血、便血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肠梗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