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不近视可能与遗传因素、用眼习惯、环境光线、营养摄入以及眼部调节功能等因素有关。近视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人群因具备某些保护性特征而避免了近视发展。
部分人群携带不易近视的基因变异,如父母双方均无近视病史,子女近视概率显著降低。这类人群的眼球轴长发育较稳定,角膜曲率与晶状体屈光力匹配度较高,先天具备良好的屈光状态。但遗传因素并非绝对,仍需结合后天用眼管理。
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近视,自然光线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异常增长。这类人群通常遵循20-20-20法则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外20秒,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长,使睫状肌得到规律放松。
充足的环境光照是重要保护因素,照度超过1000勒克斯时可促进视觉发育平衡。部分人群生活环境中采光良好,学习工作区域配备合适的人工光源,避免在昏暗环境下用眼。光线不足会导致瞳孔扩大、景深变浅,加剧视疲劳。
膳食中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锌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视网膜健康。常摄入深色蔬菜、深海鱼、鸡蛋等食物的群体,其黄斑色素密度较高,抗氧化能力较强,可减轻蓝光损伤。钙磷比例均衡也有助于维持巩膜强度。
部分人群睫状肌调节灵敏度高,能快速适应不同距离的视物需求。通过定期进行晶体操等视觉训练,可增强双眼集合与调节能力。这类群体往往较少出现调节痉挛,眼内压波动较小,降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风险。
对于视力正常人群,建议持续保持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每日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工作学习时保持30厘米以上的阅读距离。定期进行视力筛查,40岁后需关注老视问题。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亚麻籽、核桃等。避免躺着看书或关灯玩手机等不良行为,出现视物模糊、眼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