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骶骨隐裂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慢性劳损、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疼痛或活动受限。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骶骨隐裂可能与胚胎期骶椎弓融合不全有关,属于常见的脊柱发育缺陷。这类患者幼年时多无症状,成年后可能因久坐或负重诱发隐裂部位疼痛。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急性期可采用热敷缓解症状,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或进行骶椎融合术。
骶骨区域遭受直接撞击或坠落伤可能导致隐性骨折,初期X线检查不易发现。损伤后常伴随局部肿胀和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建议伤后立即制动,48小时内冷敷,后期配合微波理疗。若疼痛持续需复查CT,必要时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联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长期弯腰劳动或姿势不良会造成骶骨应力性损伤,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典型表现为晨起腰骶部僵硬,活动后减轻但久站复现。日常应使用护腰支撑,工作间隙做五点支撑锻炼,疼痛发作时可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配合冲击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绝经后女性或高龄人群因骨量下降,骶骨承重区易发生微骨折形成隐裂。这类患者往往有全身多部位骨痛,轻微外力即可加重损伤。基础治疗需补充碳酸钙D3片和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同时进行抗阻力训练,严重者考虑椎体成形术。
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可能改变生物力学分布,导致骶骨代偿性损伤。多合并下肢放射痛或间歇性跛行,需通过MRI明确病因。治疗需解决原发病,如使用依托考昔片控制炎症,配合腰椎牵引,必要时行椎间盘摘除术减轻骶骨压力。
骶骨隐裂患者日常应睡硬板床,避免提重物及突然扭转动作,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建议每周进行3次游泳或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饮食注意补充牛奶、豆制品等富钙食物。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须立即就诊排除神经压迫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