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狂躁症患者可通过情绪监测、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社交支持和放松训练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狂躁症可能与遗传、脑内化学物质失衡、应激事件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症状。
每日记录情绪波动和触发事件,使用情绪量表评估状态变化。发现情绪异常升高时,及时采取暂停活动、转移注意力等措施。避免过度兴奋或冲动行为,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和昼夜颠倒,午休不超过30分钟。建立睡前放松程序如温水浴、轻音乐,减少咖啡因和屏幕使用。
选择游泳、瑜伽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运动时监测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70%,避免过度消耗引发亢奋。团体运动可兼顾社交需求。
与亲友建立互助联盟,提前沟通疾病特征和应对策略。参与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但避免过度讨论症状。重要决定需咨询信任者意见,减少独处时的冲动行为。
练习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或正念冥想,每天10-20分钟。使用薰衣草精油等辅助舒缓情绪,创作艺术或园艺等安静爱好帮助稳定心境。急性发作时可尝试冷敷面部或握冰刺激。
狂躁症患者需长期维持上述调节方法,建立个人预警信号体系。家属应协助观察症状变化,避免刺激性语言和环境。饮食选择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限制酒精和精制糖摄入。定期复诊评估病情,药物调整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出现持续失眠、攻击倾向或过度消费行为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