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症状,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之一。躁狂发作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睡眠需求减少、过度自信、冲动行为等症状。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
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异常兴奋,表现为持续性的愉悦或易激惹,可能因小事暴怒。这种情绪与处境不相称,常伴随过度乐观,对自身能力有夸大认知。情绪波动剧烈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需警惕自伤或伤人风险。情绪高涨通常持续一周以上,严重影响社交功能。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语速急促、话题跳跃,常出现音联意联现象。主观体验为"思想在赛跑",可能同时进行多个不相关事务但难以完成。部分患者存在妄想倾向,如夸大财富或特殊身份。思维内容缺乏逻辑性,可通过言语流畅性测试辅助评估。
患者精力异常旺盛,不断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可能突然开始高风险投资或过度消费。性欲亢进、睡眠需求显著减少是典型表现,可能连续数日不眠仍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常导致躯体耗竭,但患者通常否认疲劳感。这种状态可能突然转为抑郁发作。
患者注意力极易受外界无关刺激影响,表现为频繁转换话题或活动。这种症状会影响工作记忆,导致决策失误率增高。临床评估常用数字广度测试,患者往往无法完成连续减法运算。注意力障碍会加重患者的冲动行为风险。
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与情绪状态一致的夸大妄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表现为瞳孔扩大、心率增快。躁狂发作后期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状态,需与器质性疾病鉴别。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谵妄,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躁狂发作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家属需移除环境中的危险物品,记录症状变化供医生参考。康复期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学习识别复发前兆。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心境稳定剂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建议建立症状日记监测情绪波动,维持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