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明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成年人尿床可能与遗传因素、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部分成年人尿床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控制排尿的神经发育延迟有关。这类患者幼年期常有遗尿史,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改善,必要时需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等药物调节夜间尿量。家长需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排尿习惯,避免睡前过量饮水。
膀胱炎或尿道炎可能导致尿急、尿频等排尿异常,严重时引发尿失禁。患者可能出现排尿灼痛、下腹坠胀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三金片等中成药治疗。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感觉减退和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确诊。治疗需规范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降糖药,同时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
夜间缺氧可能干扰大脑对膀胱收缩的控制能力。患者多有打鼾、晨起头痛等表现,可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确诊。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能改善缺氧,减少尿床发作。建议侧卧睡姿,控制体重,避免饮酒和镇静药物。
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能破坏排尿反射弧。患者多伴有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神经症状,需通过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可选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缓解膀胱过度活动,严重者需间歇导尿。康复期需进行排尿日记记录和定时排尿训练。
成年人出现尿床症状需记录排尿日记,包括饮水时间、尿量、尿床频率等信息。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避免咖啡因和酒精。选择透气吸水的护理垫保护床褥,减轻心理压力。建议尽早就诊泌尿外科或神经内科,完善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等评估膀胱功能。长期尿床可能影响社交和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