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5岁宝宝肚脐周围痛可通过热敷、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观察排便、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肚脐周围痛通常由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寄生虫、食物过敏、便秘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热毛巾敷在宝宝肚脐周围,温度控制在40摄氏度以下,每次持续10-15分钟。热敷有助于放松腹部肌肉,缓解肠痉挛引起的疼痛。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家长需全程监护操作过程。若热敷后疼痛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红,应立即停止。
暂停食用生冷、油腻及高糖食物,改为米粥、面条等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喂养,每次进食量控制在平时三分之二。可适量补充蒸熟的苹果泥或胡萝卜泥,这些食物富含果胶有助于保护肠黏膜。避免让宝宝空腹时间超过3小时。
每2小时给予30-50毫升温开水,预防脱水并促进肠道蠕动。可适当添加口服补液盐调节电解质平衡。观察小便颜色和次数,若4小时内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家长需警惕脱水可能。禁止强行灌喂,应采用小勺缓慢喂服。
记录排便频率、性状及是否伴随哭闹。便秘患儿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便,使用开塞露帮助解除粪便嵌塞。腹泻患儿需留取大便样本备检,注意肛门周围皮肤护理。家长需特别注意大便是否带血丝、黏液等异常物质。
若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伴随发热、呕吐、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腹部B超或粪便检查,排除肠套叠、阑尾炎等急腹症。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可能需要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寄生虫感染需服用阿苯达唑颗粒。
日常应注意培养宝宝规律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腹部压迫。定期进行驱虫治疗,保持餐具清洁。鼓励适量运动促进胃肠蠕动,但避免饭后立即剧烈活动。家长需学会识别急腹症警示症状,如持续性哭闹、蜷缩体位、拒按腹部等,出现这些表现须立即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