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儿童鹅口疮可能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口腔卫生不良、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鹅口疮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进食疼痛、烦躁哭闹等症状,可通过抗真菌治疗、口腔护理等方式改善。
白色念珠菌是鹅口疮最常见的致病菌,婴幼儿口腔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易受真菌侵袭。感染后口腔内会出现乳白色伪膜,擦拭后可能伴有点状出血。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药膜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
早产儿、HIV感染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发生鹅口疮。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时,口腔内正常菌群失衡导致真菌过度增殖。建议家长加强患儿营养支持,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等免疫调节剂。
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抑制细菌的同时促进真菌生长。若患儿因肺炎等疾病需长期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口腔情况,必要时配合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微生态。
奶瓶喂养后未及时清洁口腔、吮吸手指等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家长需用无菌纱布蘸温水轻柔擦拭患儿牙龈与颊黏膜,避免使用成人漱口水。哺乳期母亲应注意乳头清洁,可配合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抹。
缺乏铁、锌或维生素B12等营养素会降低黏膜修复能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鹅口疮伴食欲减退。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适量添加肝泥、蛋黄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严重时可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辅助治疗。
预防鹅口疮需保持儿童口腔清洁,喂养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母乳喂养前母亲应清洁双手及乳头,奶瓶餐具每日煮沸消毒。避免让儿童接触宠物口腔或成人咀嚼过的食物。若口腔白斑持续3天未消退,或伴随发热、拒食等症状,应及时到儿科或口腔科就诊,切勿自行刮除伪膜以免加重感染。日常可适当补充含乳酸菌的婴幼儿食品,帮助维持口腔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