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脏缺血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心脏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因素引起。
心脏缺血患者需要戒烟限酒,避免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证充足睡眠。
心脏缺血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稳定斑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脏缺血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通过导管技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心脏缺血的常用方法。
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心脏缺血患者可能需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取患者自身血管作为桥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段,重建心肌血供。手术效果持久,但创伤较大,需要较长的恢复期。
心脏缺血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调理。常用中药包括丹参、三七、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针灸治疗可选择内关、膻中等穴位改善心肌供血。但中医治疗不能替代规范的西医治疗。
心脏缺血患者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出现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