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症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有哪些

许建阳 主任医师

许建阳主任医师 武警总医院  中西医康复理疗科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不良环境所致两大因素。具体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双生子调查、寄养子调查及近年来实验室、染色体研究结果揭示,人格障碍与遗传有关。

2、脑发育因素。有些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与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3、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消极作用。

4、教育因素。幼儿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合理教育可促使异常人格形成。

5、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病态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容易产生大量的病态人格现象。

6、人际影响。即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影响的好与坏,分别致使人格形成向健康或偏常方向发展。

7、疾病因素。婴幼儿、儿童和少年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炎症、外伤、中毒、癫痫等器质性脑损害,可以导致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主要表现有:

1、不能接受批评。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表现出来)。

2、好指使人。喜欢指使别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到特别的关注。

4、想入非非。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之想和幻想。

5、过分自信。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了解。

6、惟我独尊。认为自己应享受他人所没有的特权。

7、虚荣。渴望长久的关注与赞美。

8、冷漠。缺乏同情心。

9、多嫉妒。有很强的嫉妒心。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可怕,更不要以为治不好了。克服此症,关键在于找准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其途径有:

1、自我教育。“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其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合理,尤其缺乏必备的心理学常识。当事人应有意识地阅读有关书籍杂志,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努力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逐步克服“自恋型人格障碍”,超越自我,走向实际。

2、创造良好的外在教育环境。对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必要时应该让其置身于特定教育场所。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优点首先,在于能使患者获得集体力量好的方面的“感染”;其次,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氛围中,使其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关怀;再次,使其养成正常行为模式,纠正不良行为;最后,在心灵上可减少自傲感或对立情绪,不致流散于社会,成为某种不稳定因素。

3、实行必要的监护。对于自恋倾向严重、有可能危及他人及社会,包括涉及到自身利益保护的患者,应予以监护。监护的方法和形式宜根据其“发作”程度和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