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离焦虑症是病吗

4.44万次浏览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分离焦虑症属于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是病但通常不严重。主要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过度焦虑、哭闹或躯体不适,多数可通过行为干预改善。

1、疾病性质

小儿分离焦虑症被归类于国际疾病分类中的情绪障碍,发病与儿童大脑情绪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典型表现为拒绝上学、睡眠障碍、反复出现头痛腹痛等躯体症状,症状持续4周以上需临床干预。

2、发展阶段

该症状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婴幼儿期及6-8岁学龄期两个高峰阶段。婴幼儿期多表现为紧抱抚养人不松手、剧烈哭闹;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逃学、反复给家长打电话等行为。

3、诱发因素

主要与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相关,家长代劳过多事务会削弱儿童独立性。突发生活事件如转学、亲人离世等可能诱发症状,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发病率较高。

4、干预措施

首选阶梯式分离训练,从短时间分离逐步延长。采用游戏治疗改善情绪表达,如角色扮演游戏中模拟分离场景。严重者可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调整错误认知。

5、转归预后

约80%患儿在系统干预后症状显著改善,青春期前未干预者可能发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少数合并抑郁症需考虑舍曲林片等药物干预,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家长应避免过度安抚强化焦虑行为,可通过建立分离仪式感如特定告别手势增强儿童安全感,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交能力,若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儿童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