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小儿夜间啼哭易醒睡不安稳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补充维生素D、排查过敏因素、控制饮食、按摩抚触等方式改善。小儿夜间睡眠不安通常由生理性需求、营养缺乏、过敏反应、胃肠不适、环境干扰等原因引起。
保持卧室温度20-24℃,湿度50%-60%,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刺激。选择透气棉质寝具,避免衣物过厚或过紧。夜间避免突然声响刺激,可播放白噪音掩盖环境杂音。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建立固定入睡流程如洗澡、讲故事等帮助形成睡眠联想。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母乳喂养婴儿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滴剂400IU,配方奶喂养儿需计算奶量中维生素D含量。缺乏时表现为多汗、枕秃、颅骨软化,需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滴剂需避光保存,滴入婴儿口腔内侧避免浪费。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表现为湿疹、腹泻伴睡眠不安,可尝试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喂养2-4周观察。尘螨过敏需每周用55℃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寝具。母亲哺乳期间避免进食鸡蛋、海鲜等高风险致敏食物。中重度过敏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
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过饱,减少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肠绞痛婴儿可尝试西甲硅油滴剂缓解腹胀,哺乳母亲限制奶制品摄入。胃食管反流患儿需抬高床头30度,喂奶后竖抱拍嗝20分钟。6月龄以上婴儿可添加米粉等低敏辅食改善夜间饥饿醒。
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配合屈腿压腹动作缓解肠胀气。捏脊疗法从尾椎至大椎穴轻提皮肤,每次3-5遍改善神经调节。睡前温水浴后使用婴儿润肤油进行全身抚触,重点按压足底涌泉穴。持续哭闹可采用飞机抱姿势压迫腹部,配合嘘声节奏模拟子宫环境。
家长需记录睡眠日记包括醒转时间、伴随症状等供医生参考。持续2周无改善需排查中耳炎、癫痫等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使用安神类中药,1岁以下婴儿禁用含苯海拉明成分药物。白天保证充足户外活动,但睡前3小时避免过度兴奋。建立7-8点固定入睡时间,逐步延长夜间喂奶间隔至4小时以上,培养自主入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