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子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脑损伤、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递质异常等原因有关。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行为冲动等。
患儿难以持续专注于任务或活动,容易因外界刺激分心。写作业时频繁走神,听讲时东张西望,常丢三落四。这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发育异常有关,导致执行功能受损。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骤,使用计时器辅助时间管理。
表现为无目的的身体扭动、坐立不安或擅自离开座位。上课时摆弄文具,吃饭时踢腿晃椅,难以安静参与集体活动。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多巴胺代谢异常有关。建议家长通过感统训练改善本体觉,如跳绳、平衡木等适度运动消耗过剩精力。
易因小事发脾气或哭闹,情绪转换迅速且剧烈。挫折耐受性差,游戏输赢反应过度,常与同伴发生冲突。这与杏仁核情绪调节功能失调相关。家长需保持情绪稳定,用"情绪温度计"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孩子识别感受,避免当众训斥。
并非智力问题,而是注意力和行为控制缺陷导致学业表现不佳。写字潦草易错,数学题漏步骤,背诵效率低下。建议采用多感官教学法,将知识转化为图表或肢体动作,配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等药物改善认知功能。
表现为插话、抢答、危险攀爬等不考虑后果的行为。排队时推搡他人,过马路突然奔跑,常因莽撞受伤。前额叶皮质抑制功能不足是主要成因。行为矫正训练中,家长需立即给予正向反馈,配合托莫西汀胶囊等药物调节神经传导。
家长应建立清晰的行为规则与即时奖惩机制,避免高糖饮食加重症状。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睡前进行放松训练。定期与学校老师沟通,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综合干预方案,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训练和药物联合治疗。避免将孩子问题简单归咎为顽皮或教养不当,早期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