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婴儿不消化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补充益生菌、热敷腹部、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快速缓解。婴儿不消化通常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未成熟、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衡、感染性胃肠炎等原因引起。
减少单次喂奶量,增加喂奶频次,避免过度喂养。母乳喂养时母亲需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更换为低乳糖或水解蛋白配方。喂奶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保持头高位防止反流。奶瓶喂养时选择合适流速奶嘴,避免吸入过多空气。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按摩前搓热双手,力度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可配合婴儿润肤油减少摩擦。按摩能促进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缓解腹胀不适。注意避开进食后1小时内操作,避免吐奶。
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母乳中含有天然益生菌,持续母乳喂养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避免随意使用成人益生菌产品,选择婴幼儿专用剂型,冲泡时水温不超过40℃。
用40℃左右温水袋或热毛巾隔衣敷于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热敷能放松肠道平滑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引起的哭闹。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热敷后及时擦干皮肤。合并发热或腹泻时禁用热敷。
若症状持续可就医评估,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如思密达)、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保护肠黏膜,或西甲硅油乳剂缓解胀气。细菌性肠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严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促消化药,避免掩盖病情。
日常需记录婴儿排便性状、频次及伴随症状,选择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发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等急症。6个月后逐步添加易消化辅食,如米糊、苹果泥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