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麻醉后的脊椎疼痛可通过卧床休息、局部热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等方式缓解。麻醉后的脊椎疼痛通常由穿刺损伤、神经刺激、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硬膜外血肿等原因引起。
麻醉后出现脊椎疼痛时需避免剧烈活动,建议卧床休息1-3天。选择硬板床平卧可减轻椎间盘压力,侧卧时需保持脊柱自然生理曲度,可在膝盖间放置软枕。卧床期间应每2-3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若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伴随下肢麻木,需及时就医排除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
使用40-45℃热毛巾或暖水袋热敷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但对皮肤感觉异常者需防止烫伤。合并皮肤破损或感染时禁用热敷,可改为冷敷减轻炎症反应。热敷后配合轻柔按摩效果更佳,但禁止直接按压脊柱棘突。
超短波治疗通过高频电磁场作用可消除神经根水肿,每日1次连续5-7天。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微循环,每次20分钟。超声波治疗适用于深层组织粘连,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牵引治疗适用于合并椎间盘突出者,但需排除骨质疏松等禁忌证。所有物理治疗应在疼痛急性期过后进行。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炎症性疼痛,但胃肠道溃疡患者慎用。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能改善穿刺所致肌痉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片促进神经修复。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羟考酮片,但需警惕呼吸抑制。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采用硬膜外腔阻滞,将利多卡因注射液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注入病变神经根周围。射频消融适用于明确的小关节源性疼痛,通过热凝固阻断痛觉传导。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用于慢性难治性疼痛,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所有侵入性治疗均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需在影像引导下由疼痛科医师操作。
麻醉后脊椎疼痛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如鸡蛋、瘦肉、全谷物等有助于神经修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精摄入。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燕飞等动作,但需循序渐进。术后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睡眠时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和床垫。定期复查脊柱MRI观察组织恢复情况,若出现排尿障碍或下肢肌力下降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