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吐奶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奶量、拍嗝、避免过度活动和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新生儿吐奶通常由生理性胃部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乳糖不耐受或感染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喂养时保持新生儿头部高于身体,采用半直立姿势,减少奶液反流概率。哺乳后维持该姿势15-20分钟,避免立即平躺。母乳喂养需确保正确含接,奶瓶喂养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孔径,防止流速过快。
按需喂养但单次奶量不宜过多,可增加喂养频次。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更严格控制单次摄入量。观察新生儿停止吸吮、扭头回避等饱腹信号时立即停止喂养,避免过度进食导致胃内压增高。
每次喂养后竖抱新生儿,头部靠于照顾者肩部,空心掌由下至上轻拍背部5-10分钟,帮助排出吞咽的空气。若未拍出嗝声,可保持竖抱姿势15分钟。拍嗝时避免按压新生儿腹部,防止诱发呕吐。
喂奶后1小时内不宜更换尿布、洗澡或进行抚触按摩,减少腹部受压。抱起新生儿时需托住头颈和臀部,避免摇晃或突然改变体位。睡眠时采用仰卧位,头部可稍垫高15度角。
若吐奶伴随体重不增、喷射性呕吐、血丝或胆汁样物、哭闹拒食等症状,可能与胃扭转、幽门狭窄或感染有关。需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医生可能开具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或西甲硅油乳剂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日常需记录吐奶频次、性状和关联症状,选择易消化配方奶粉或母乳喂养时母亲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注意奶具消毒与手部清洁,吐奶后及时清理口鼻防止误吸。若吐奶后出现呼吸异常或面色改变,需立即就医处理。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确保营养摄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