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宝宝肚子里有蛔虫可通过口服驱虫药物、调整饮食、加强卫生管理、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蛔虫病通常由饮食不洁、接触污染源、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虫卵传播等原因引起。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颗粒、甲苯咪唑片、磷酸哌嗪宝塔糖等驱虫药。阿苯达唑颗粒能抑制蛔虫摄取葡萄糖,导致虫体死亡;甲苯咪唑片通过阻断虫体微管蛋白合成发挥作用;磷酸哌嗪宝塔糖适用于儿童,可麻痹虫体随粪便排出。使用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或头晕,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治疗期间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量增加南瓜子、胡萝卜、大蒜等天然驱虫食材。南瓜子含南瓜子氨酸,能麻痹蛔虫神经系统;胡萝卜富含果胶,有助于吸附虫体;大蒜中的硫化物可抑制寄生虫活性。同时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瘦肉粥等促进肠道修复。
家长需每日用沸水烫洗宝宝餐具,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教导孩子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指甲修剪至不超过指尖。被褥每周曝晒6小时以上,避免接触宠物粪便。生熟食砧板分开使用,蔬菜水果彻底清洗后去皮食用。
服药后注意记录宝宝排便情况,观察是否有成虫排出。若持续存在脐周隐痛、夜间磨牙、食欲异常等症状,或出现皮疹、呕吐物带虫等情况,应立即复诊。蛔虫钻胆时可引发剧烈绞痛,伴随黄疸需急诊处理。
首次驱虫后2周需复查粪便虫卵,必要时进行二次驱虫。流行地区建议每半年预防性用药一次。幼儿园等集体环境出现病例时,应对密切接触者同步筛查。长期反复感染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监测身高体重曲线。
预防蛔虫感染需建立长效卫生机制。家长应定期用紫外线灯消毒儿童活动区域,外出游玩时携带免洗洗手液。养成不吸吮手指、不随地坐卧的习惯。社区应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农村地区推广卫生厕所改造。春秋季寄生虫活跃期,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用药。若宝宝出现营养不良或发育迟缓,需排查慢性寄生虫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