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青少年晚上睡不着觉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干扰、心理压力、作息紊乱、疾病因素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部分青少年存在家族性睡眠障碍倾向,可能与生物钟基因变异有关。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且易醒。建议家长记录孩子的睡眠规律,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活动,必要时可就医进行基因检测或睡眠监测。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床垫不适等环境因素会延迟褪黑素分泌。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睡眠激素生成,建议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室温在20-24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等辅助工具。
学业负担、社交焦虑等心理因素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表现为卧床后思维活跃、心跳加快。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睡前放松程序,如温水泡脚、听轻音乐,必要时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熬夜学习或娱乐会打乱昼夜节律,导致睡眠驱动力不足。周末补觉会加剧生物钟紊乱,建议固定起床时间,白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不宁腿综合征等疾病有关,通常伴随心悸、肢体不适等症状。需就医明确诊断,可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片、阿戈美拉汀片、枣仁安神胶囊等药物,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青少年应保持规律三餐,晚餐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睡前2小时可饮用温牛奶。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但睡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若持续失眠超过2周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应及时到睡眠专科就诊。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如阅读、冥想,有助于培养条件反射性入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