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泌尿外科
宝宝尿频可能与饮水量过多、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糖尿病、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尿频通常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通过调整饮水习惯、抗感染治疗、行为训练等方式干预。
婴幼儿肾脏浓缩功能尚未完善,过量饮水或摄入含水量高的食物会导致排尿频繁。家长需记录每日液体摄入量,避免在睡前1小时大量喂水。母乳喂养的婴儿应按需哺乳,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按比例冲调。观察尿色若呈透明无色可适当减少补液。
细菌侵入尿道可能引起尿频伴排尿哭闹、尿液浑浊。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可能与尿布更换不及时有关。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期间需保持会阴清洁。
婴幼儿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会导致突发性尿急,每次尿量少但次数多。可通过排尿日记评估,行为干预包括定时排尿训练、盆底肌放松练习。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抗胆碱能药物,但需注意可能出现的口干等副作用。
1型糖尿病患儿因渗透性利尿会出现多饮多尿,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嗜睡等症状。需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确诊后需胰岛素治疗。家长应学会血糖监测技术,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注意预防低血糖发生。
环境改变、如厕训练不当等压力可能引发神经性尿频,表现为清醒时排尿频繁但入睡后正常。建议家长避免过度关注排尿行为,可通过游戏分散注意力,维持规律作息。持续超过2周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家长应记录宝宝每日排尿次数、尿量及伴随症状,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尿布。饮食上控制柑橘类水果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养成定时排尿习惯。若出现发热、血尿、排尿疼痛或尿频持续超过1周,需及时儿科就诊完善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夜间尿频患儿需排除遗尿症可能,避免睡前过度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