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新生儿心肺复苏可通过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药物治疗、后续监护等方式进行。新生儿心肺骤停通常由窒息、早产、先天性心脏病、感染、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立即将新生儿置于硬质平面上,头部保持中立位,用吸球或吸痰管清除口鼻分泌物。若存在胎粪污染且新生儿无活力,需在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内吸引。操作时避免过度刺激咽部,防止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进一步下降。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前提条件。
采用气囊面罩正压通气,频率40-60次/分钟,压力20-25cmH2O。面罩需覆盖口鼻形成密封,观察胸廓起伏判断通气效果。持续30秒后评估心率,若仍低于60次/分需升级干预。早产儿建议使用T-组合复苏器以精确控制压力,避免肺气压伤。
双拇指法或两指法按压胸骨下1/3处,深度为胸廓前后径1/3,频率90次/分钟,按压与通气比例3:1。按压时手指不离开胸壁,保证充分回弹。每60秒评估心率,持续按压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或专业团队接手。注意避免按压位置过高导致肝脏损伤。
经脐静脉或骨髓通路给予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0.1-0.3ml/kg,每3-5分钟重复一次。严重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2mmol/kg。低血容量患儿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扩容。所有药物需严格核对剂量,避免医源性损伤。
自主循环恢复后转入NICU进行亚低温治疗、机械通气及多器官功能支持。持续监测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脑损伤程度。维持血糖4-7mmol/L,避免高氧血症。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新生儿心肺复苏需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家长发现异常应立即呼叫急救。日常需注意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包裹过紧影响呼吸。喂养时采取头高脚低位,喂奶后竖抱拍嗝。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及时发现发育异常。早产儿或高危新生儿建议配备家庭监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