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新生儿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膨出肿块,可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脐疝通常由腹壁发育不全、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加压包扎、腹带固定、手法复位、腹腔镜修补术、传统开放手术。
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轻度脐疝。采用无菌纱布折叠成垫,覆盖疝囊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固定,需每日检查皮肤状况。该方法通过外力促进脐环闭合,操作时需避免过度压迫导致皮肤损伤。家长需观察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
针对反复突出的中小型脐疝。选择新生儿专用腹带,在疝内容物回纳后紧贴腹部固定,持续使用2-3个月。腹带需保持清洁干燥,每4小时松解一次防止血液循环障碍。该方法通过持续压力减少疝内容物脱出,配合腹部按摩效果更佳。
适用于可复性脐疝突发嵌顿时。操作者需洗净双手,用指腹轻柔将疝内容物推回腹腔,复位后立即加压包扎。复位过程需动作轻柔,禁止强行挤压。若复位失败或出现呕吐、血便等肠梗阻症状,需紧急就医处理。
适用于2岁以上未自愈或直径超过3厘米的脐疝。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3个5毫米切口置入腔镜器械,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脐环缺损。术后恢复快,疤痕隐蔽,但需注意麻醉风险。术后3天内避免剧烈哭闹。
针对巨大脐疝或合并肠管坏死等严重情况。在脐周作弧形切口,直视下修补腹壁缺损,必要时使用补片加强。术后需留置引流管,住院观察5-7天。该方法视野清晰但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形成明显瘢痕。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方式,防止腹胀。定期测量疝环大小,若18个月仍未闭合或出现嵌顿倾向应及时就诊。术后恢复期应选择宽松衣物,避免摩擦伤口,按医嘱进行随访检查。哺乳期母亲可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