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运动医学科
肌肉疼痛可通过休息冷敷、热敷按摩、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肌肉疼痛通常由运动损伤、肌肉劳损、感染、代谢异常、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急性肌肉拉伤或运动后疼痛需立即停止活动,24小时内用冰袋冷敷患处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配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效果更佳。注意避免皮肤冻伤,冰袋需用毛巾包裹。
慢性劳损或48小时后的肌肉疼痛可用热毛巾敷15-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45℃为宜。配合轻柔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纤维粘连。可选用含薄荷醇的外用乳膏辅助按摩,但皮肤破损处禁用。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肌肉痉挛可选用盐酸乙哌立松片,严重疼痛可能需氨酚羟考酮片。感染性肌炎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
医院康复科可采用超声波、干扰电或冲击波治疗深层肌肉损伤。超声波能促进组织修复,干扰电流可阻断痛觉传导。每周2-3次,5-10次为1疗程。脊椎问题导致的放射性疼痛可能需要牵引治疗。
针灸取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足三里、委中等穴位疏通经络。拔罐适用于寒湿型肌肉痛,留罐5-10分钟。可服用舒筋活血片、大活络丸等中成药,或使用艾条灸疼痛部位,每日1次连续3-5天。
肌肉疼痛期间应保持充足睡眠,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可适量补充镁元素与维生素D,食用香蕉、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恢复期进行低强度拉伸运动,如瑜伽猫式、肩颈环绕等动作,每组维持15-30秒。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放松。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肌无力等症状,需及时排查横纹肌溶解等严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