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遗传性耳聋的发病时间差异较大,可能在出生时即出现,也可能在儿童期、青少年期或成年后逐渐显现。发病早晚主要与基因突变类型、遗传方式及环境因素有关。
先天性遗传性耳聋通常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即可被发现,表现为对声音无反应或语言发育迟缓。这类耳聋多由GJB2、SLC26A4等基因突变引起,常伴随内耳结构异常。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确诊后需在6月龄前尽早干预,如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同时配合语言康复训练。
迟发性遗传性耳聋可能始于学龄期或更晚,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逐渐进展为全频听力损失。常见于线粒体DNA突变如A1555G或显性遗传的MYO7A基因突变患者。这类患者早期可能仅对鸟鸣、电话铃声不敏感,随年龄增长出现交流困难。建议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基因检测,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
部分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如Usher综合征会伴随视力、平衡等多系统异常,发病时间与具体综合征类型相关。如发现儿童存在步态不稳、夜盲等症状合并听力下降,需排查相关基因突变。成年后出现的遗传性耳聋可能与噪声暴露等环境因素叠加有关,表现为加速性听力衰退。
对于有家族耳聋史的人群,建议孕前进行携带者筛查,孕期通过羊水穿刺等检测胎儿基因。已确诊患儿应每3-6个月复查听力,避免头部外伤和感染。成人患者需控制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必要时选择数字编程助听器。日常交流时可借助语音转文字软件,室内采用软质家具减少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