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一岁三个月的宝宝还不会走路通常是正常的。婴幼儿运动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宝宝在12-18个月间独立行走,主要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大运动发育节奏、养育环境等。若伴随肌张力异常或发育里程碑全面延迟,需就医评估。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宝宝走路时间,父母幼时走路较晚的宝宝常出现类似情况。这类宝宝通常肌力正常,能扶站或扶走,体检无异常。养育环境中过度保护或缺少爬行练习可能延缓独走,但通过增加安全环境下的爬行、扶走练习多可改善。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可能按矫正月龄评估发育,独走时间往往晚于足月儿。
少数情况下需关注病理性因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能导致步态异常,表现为双腿皮纹不对称、活动受限。脑性瘫痪患儿常伴肌张力增高或姿势异常,存在抬头、翻身等早期运动发育落后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多伴有食欲差、便秘等症状。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患儿走路时间普遍延迟,通常伴有特殊面容和认知落后。
建议家长记录宝宝运动发育轨迹,定期进行儿保体检。日常生活中可鼓励爬行游戏,提供稳固的扶走工具,避免使用学步车。若18个月仍不能独走或存在其他发育警示征象,需及时至儿童康复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必要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和发育量表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