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后低体温是怎么回事

5.28万次浏览

刘爱华 主任医师

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退烧后低体温可能与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药物作用、感染后虚弱、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暖休息、调整用药、营养支持、疾病筛查等方式改善。

1、体温调节紊乱

发热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未及时恢复正常,导致产热减少而散热持续。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通常24-48小时可自行恢复。建议用温水袋保暖,避免突然暴露于寒冷环境。

2、退热药影响

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可能过度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体温低于36℃。多发生于服药后2-4小时,伴随出汗增多。需暂停用药并监测体温,必要时更换为物理降温。

3、感染后反应

病毒性感冒、肺炎等疾病恢复期可能出现暂时性低体温,与炎症介质影响能量代谢有关。患者常感乏力、食欲减退,体温多在35.5-36℃波动。可适量补充葡萄糖口服液或进食易消化食物。

4、营养缺乏

长期发热导致机体消耗增加,若未及时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可能引发低体温。多见于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表现为皮肤弹性差、精神萎靡。建议分次饮用温热的全营养配方粉或米粥。

5、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退烧后更易出现持续低体温,与基础代谢率降低相关。可能伴随水肿、便秘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五项,确诊后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

退烧后体温低于36℃时,应每小时监测体温变化,穿着吸湿保暖的纯棉衣物,饮用40℃左右的淡盐水或红糖水。若24小时后仍低于35.5℃或出现意识模糊,需排查败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急症。恢复期饮食宜选择山药粥、蒸蛋羹等温补食物,避免生冷刺激。儿童及老年人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进行肛温测量,准确性高于腋温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