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尿病人总是饿

1.08万次浏览

袁晓勇 副主任医师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总是饿可能与血糖波动、胰岛素抵抗、饮食结构不合理、胃肠排空加快、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糖尿病患者的饥饿感通常由血糖控制异常导致,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监测血糖、合理用药等方式改善。

1、血糖波动

血糖快速下降会刺激饥饿中枢,导致糖尿病患者产生明显饥饿感。当血糖水平从峰值迅速回落时,身体误判为能量不足,触发进食欲望。这种情况常见于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后未及时进食,或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后血糖骤升骤降。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保持血糖平稳。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使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利用,细胞能量不足会持续发送饥饿信号。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即使血糖水平正常或偏高,细胞仍处于"能量饥饿"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需结合运动锻炼,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

3、饮食结构不合理

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膳食纤维和蛋白质不足的饮食会加速胃排空,缩短饱腹感持续时间。糖尿病患者若主食量过大而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摄入不足,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后又迅速下降,容易产生假性饥饿。建议每餐搭配适量瘦肉、鱼类、豆制品和蔬菜。

4、胃肠排空加快

长期高血糖可能损伤支配胃肠道的自主神经,导致胃轻瘫或排空加快。部分糖尿病患者进食后食物过快进入肠道,无法维持正常饱腹感时长。这种情况可能伴随早饱、餐后腹胀等消化症状,需通过少食多餐、充分咀嚼等方式改善。

5、心理因素

对饮食限制的焦虑可能强化饥饿感体验,形成心理性饥饿。部分糖尿病患者因过度关注食物和严格限制饮食,反而增强对食物的渴望。建议建立规律的进餐习惯,避免长时间空腹,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变化调整饮食计划。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豆类和蔬菜,搭配适量优质蛋白如鱼类、禽类和低脂乳制品,有助于延缓胃排空,维持血糖稳定。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控制单次进食量,采用少食多餐方式。保持适度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如饥饿感持续不缓解或伴随体重明显下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