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老年人睡眠不好可能与生理机能退化、慢性疾病、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环境干扰等原因有关。睡眠质量下降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治疗基础疾病等方式缓解。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觉醒节律调节能力减弱。老年人深度睡眠时间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增加,部分人群会出现昼夜节律前移现象,表现为傍晚困倦、凌晨早醒。建议白天适度晒太阳,避免午睡过长,睡前减少强光暴露。
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慢性病常伴随疼痛、夜尿增多等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易因缺氧惊醒。这些疾病可能与炎症因子影响睡眠中枢有关,通常表现为睡眠片段化。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如骨关节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
部分降压药可能引起夜间频繁起夜,利尿剂会导致夜尿增多,某些抗抑郁药可能影响睡眠结构。老年人常需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加重睡眠障碍。若发现服药后出现异常觉醒,可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如将利尿剂服药时间改为早晨。
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亲友离世等生活事件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情绪。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入睡前思维活跃,部分老年人会出现睡眠恐惧心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此类失眠效果较好,必要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调节睡眠。
卧室光线过强、床垫不适、环境噪音等都会干扰睡眠。老年人对温度调节能力下降,室温过高或过低均影响睡眠质量。建议保持卧室温度20-24℃,使用遮光窗帘,必要时佩戴耳塞。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晚餐不宜过饱。
老年人改善睡眠需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固定起床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睡前可进行温水泡脚、轻柔拉伸等放松活动,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若持续存在严重睡眠障碍,应及时排查不安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日常可适量食用小米、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但不宜依赖酒精助眠。白天保持适度社交活动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有助于提升夜间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