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压力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下肢静脉血栓通常由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症状。
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基础治疗方式,通过抑制血液凝固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起效快,常用于急性期治疗;华法林钠片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利伐沙班片为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较为方便。抗凝治疗需要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大面积下肢静脉血栓,通过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常用药物有注射用尿激酶、注射用阿替普酶等。溶栓治疗需要在医院严密监护下进行,存在出血风险,不适合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和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抗凝治疗无效或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导管取栓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等。导管取栓术通过介入技术直接清除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可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需要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后决定。
压力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常用方法包括穿戴医用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等。弹力袜需要根据腿围选择合适的压力等级,通常建议白天穿戴。压力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预防血栓后综合征,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预防血栓复发和促进康复。建议避免久坐久站,定期活动下肢;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饮食清淡,多饮水;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适当活动。恢复期可进行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管超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表现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复发。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