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息肉早期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治疗可通过内镜切除、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的异常增生,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及时发现并治疗肠息肉,有助于预防其恶变为肠癌。
1、排便习惯改变:肠息肉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异常,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长期排便习惯改变应引起重视,建议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2、便血:肠息肉表面血管丰富,易受摩擦或炎症影响而出血,表现为便中带血或暗红色血便。便血需与痔疮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进行肠镜检查。
3、腹痛:肠息肉可能引起肠道不完全梗阻或炎症,导致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疼痛。腹痛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肠息肉。
4、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肠息肉多发,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5、饮食习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肠息肉风险,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食用。
6、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助于预防肠息肉。
7、内镜切除:对于较小的肠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切或冷切除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8、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对预防肠息肉复发有一定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9、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息肉或疑似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随访。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多样,及时发现并治疗是关键。通过肠镜检查、调整饮食习惯、积极治疗慢性炎症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和恶变。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应定期筛查,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肠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