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预防热射病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着装、调整活动强度、关注高危人群等方式实现。热射病是因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的严重中暑,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减少每日10-16点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选择阴凉通风环境停留超过30分钟需转移到凉爽区域。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每工作1小时休息15分钟。密闭空间作业需加强机械通风,环境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应暂停作业。
高温环境下每小时补充200-8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纯水。可选用含氯化钠0.1%-0.2%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老年人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同时监测体重变化预防脱水。
选择浅色宽松棉质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搭配宽檐帽遮阳。户外作业需穿戴透气防晒服,使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动脉区域。避免穿着化纤材质服装导致汗液蓄积,随身携带便携风扇辅助散热。
高温天气应降低运动强度至平时的60%,健身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重体力劳动者需增加休息频次,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立即停止活动。慢性病患者运动前需评估心肺功能,避免在服药后2小时内进行剧烈活动。
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慢性病患者应保持室内温度26-28摄氏度,肥胖者需额外增加饮水量。服用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影响体温调节药物者需加强监测,独居老人建议每日两次体温检测。建筑工地等高温作业场所需配备急救药品和降温设备。
预防热射病需建立持续性防护措施,高温季节保持每日8小时充足休息,饮食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食物摄入。出现头痛呕吐、皮肤干热无汗等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擦拭大动脉区域,同时拨打急救电话。企业单位应制定高温作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中暑急救演练,配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慢性病患者夏季需加强血压、血糖监测,避免突然进入温差过大的空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