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抽动症部分患者可能自愈,但多数需要干预治疗。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
抽动症在儿童期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这种情况多见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抽动频率低且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通常没有其他共患病,家庭环境稳定,家长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类患者通过规律作息、减少压力刺激、适当运动等方式,症状可能自然缓解。
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存在或加重,需要医疗干预。这种情况多见于症状严重、抽动频率高或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患者可能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共患病,家庭环境压力较大。这类患者需要通过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硫必利片、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氟哌啶醇片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记录抽动频率和严重程度。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行为,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限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