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癌细胞转移和扩散是肿瘤进展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转移指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至远端器官形成新病灶,扩散则包含局部浸润和转移两种形式。
癌细胞转移需经历上皮-间质转化、血管侵袭、循环存活、远端器官定植等多步骤过程。典型如乳腺癌通过腋窝淋巴结转移至骨组织,肺癌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脑部。转移灶具有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但可能对治疗产生不同反应。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如PET-CT,治疗需结合原发灶和转移灶特点制定方案。
肿瘤细胞通过直接蔓延浸润周围组织,如直肠癌侵犯盆腔器官,胰腺癌包绕血管神经。这种扩散受解剖屏障限制,可通过手术评估切缘状态。影像学表现为肿瘤边界不清,增强CT显示周围组织受侵,治疗需扩大切除范围或联合放化疗。
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如胃癌转移至胃周淋巴结,甲状腺癌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可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确诊,淋巴结转移数量是肿瘤分期的重要指标。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有助于评估扩散范围,治疗需考虑淋巴结清扫。
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定植于特定器官,如前列腺癌易转移至骨骼,结肠癌多转移至肝脏。循环肿瘤DNA检测可早期发现微转移,靶向药物对特定转移灶可能有效。血行转移通常提示疾病晚期,需系统治疗而非局部处理。
癌细胞脱落至体腔形成种植病灶,如卵巢癌腹膜播散,胃癌盆腔种植。表现为腹水、肠梗阻等症状,腹腔热灌注化疗可能控制病情。诊断依赖腹水细胞学检查,治疗需联合减瘤手术和腹腔药物治疗。
肿瘤患者应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转移迹象。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均衡饮食可维持治疗耐受性。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多学科会诊能为转移性肿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