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反应、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能引起血管狭窄,斑块破裂时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稳定斑块,必要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可直接阻塞血管,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胶原组织会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最终发展为闭塞性血栓。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持续性胸痛、大汗淋漓等症状。治疗通常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肝素钠注射液等抗凝药物。
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平滑肌异常收缩导致的血管短暂性狭窄。吸烟、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诱发痉挛,造成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出现静息性胸痛,疼痛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硝酸甘油片、地尔硫卓缓释胶囊等血管扩张药物,同时需要避免诱发因素。
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某些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患者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上可能需要控制原发感染,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缺乏等疾病可能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可能有反复血栓形成病史。医生可能建议长期使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需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出现持续性胸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