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小板高可能由缺铁性贫血、炎症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脾切除术后、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血小板高可通过饮食调节、药物治疗、血小板单采术等方式干预。
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反应性血小板增多,通常伴随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血常规,避免长期偏食。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刺激血小板生成,常见于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多伴有发热、局部红肿表现。需针对原发病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或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病变会导致血小板异常增殖,可能出现血栓或出血倾向。确诊需骨髓穿刺检查,常用羟基脲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控制血小板计数,严重时需采用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
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脾切除后血小板可暂时性升高至450-1000×10⁹/L。术后需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超过800×10⁹/L时考虑使用双嘧达莫片预防血栓,同时避免剧烈运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片、促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可能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高。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停药,用药期间建议每周复查血常规。
日常应保持饮食均衡,适量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血小板聚集功能。避免外伤和剧烈碰撞,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斑或出血点。血小板持续超过450×10⁹/L超过3个月时,需完善JAK2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检查。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出现头痛、肢体麻木等血栓前兆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