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是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束震颤。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主要由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或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病变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由于神经冲动传导中断,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支配,导致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阻力减小,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这种情况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导致牵张反射弧中断,表现为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临床检查时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等深反射难以引出或完全消失。多见于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前角病变。对于创伤性神经损伤,早期可尝试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由于失去神经营养作用,受累肌肉会逐渐出现萎缩,通常在瘫痪后2-3周开始显现。萎缩程度与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轮廓变平。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尤为明显。康复治疗可配合辅酶Q10胶囊延缓萎缩进展。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不会出现巴宾斯基征等病理反射,这是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重要鉴别点。病理反射的缺失提示锥体束未受累。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疾病,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肌束震颤,表现为肌肉纤维自发性、不规则的细小抽动。这是运动单位自发放电的表现,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震颤明显时可考虑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应注意保持适度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饮食应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帮助维持肌肉功能。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压疮,定期翻身变换体位。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切忌过度锻炼加重肌肉损伤。出现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