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肠紊乱通常指功能性胃肠病,而肠癌是恶性肿瘤,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肠紊乱可能由饮食不当、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胀等;肠癌则与遗传、慢性炎症等有关,可能出现便血、体重下降等。需通过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肠紊乱多与功能性因素相关,如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肠道菌群失衡等,属于非器质性病变。肠癌的病因包括遗传突变、长期慢性肠炎、息肉恶变等,属于明确的器质性疾病。肠癌患者常有家族史或长期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肠紊乱症状以间歇性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排便后多缓解,无进行性加重。肠癌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出现持续腹痛、便血、里急后重感,晚期伴随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或柏油样便。
肠紊乱诊断主要依靠症状排除法,可能需粪便常规、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肠癌确诊必须依赖肠镜活检病理检查,辅以肿瘤标志物检测、CT等影像学评估分期。肠癌筛查推荐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肠紊乱以调整饮食、缓解压力、调节肠道功能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匹维溴铵片等药物。肠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早期肠癌手术治愈率较高。
肠紊乱预后良好,症状多可控制,但易反复发作。肠癌预后与发现早晚密切相关,晚期肠癌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肠癌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转移情况。
日常需注意观察排便习惯变化,肠紊乱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肠癌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若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功能性肠病与肠癌的鉴别诊断必须由专业医生通过临床检查综合判断,不可自行诊断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