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活禽或污染环境感染,需重点防范病毒传播与重症风险。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活禽、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就医、高危人群接种疫苗、严格处理禽类制品。
H7N9病毒主要存在于禽类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中,应避免前往活禽交易市场,不自行宰杀家禽。处理冷冻禽肉时需佩戴手套,生熟食案板分开使用。若发现病禽或死禽,须立即报告畜牧部门,不可直接触碰。
接触禽类后需用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禽类养殖、运输从业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家庭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
若出现38℃以上高热伴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且7日内有禽类接触史,需佩戴口罩立即就诊。确诊患者需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10天。早期使用奥司他韦胶囊、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可降低重症概率。
禽类从业人员、慢性病患者、孕妇及60岁以上老人建议优先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虽然现有疫苗不能直接预防H7N9,但可减少混合感染风险。疫苗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出现局部红肿可冷敷处理。
禽肉需在60℃以上烹煮至少10分钟,蛋黄应完全凝固。购买检疫合格的冰鲜禽类,避免食用溏心蛋或带血白切鸡。处理生禽后需彻底清洗刀具,污染垃圾应密封丢弃。禽类粪便可用5%漂白粉溶液消毒。
预防H7N9禽流感需建立长期防护意识,保持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可疑症状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就诊时主动告知禽类接触史。家庭可储备医用外科口罩和手消毒剂,但无须过度囤积药物。疫情期间减少聚集活动,通过权威渠道获取防控信息,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