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慢性炎症、胃溃疡甚至癌变等危害。主要风险包括胃黏膜糜烂、食管炎、营养吸收障碍、Barrett食管、胃癌风险增加。
胆汁与胰液混合反流至胃内,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长期未干预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治疗需抑制胆汁反流,常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保护胃黏膜,同时建议低脂饮食并避免平卧进食。
胆汁反流至食管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胃酸与胆汁双重刺激会导致食管黏膜溃疡,严重时形成食管狭窄。治疗需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轻夜间反流。
长期胆汁反流影响胃内酸性环境,导致铁、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见面色苍白、乏力,需补充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同时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
反复胆汁刺激可使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化生为柱状上皮,属于癌前病变。患者多有无症状期,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治疗需定期胃镜监测,重度异型增生可考虑射频消融术,日常需严格戒烟酒并控制体重。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诱发肠上皮化生,与胃腺癌发生相关。建议40岁以上患者每1-2年进行胃镜筛查,发现癌变倾向时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日常需避免腌制、熏烤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及咖啡因摄入,餐后保持直立位1-2小时。睡眠时垫高枕头15-20厘米,肥胖者需减重以降低腹压。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质子泵抑制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