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膀胱腺癌是膀胱癌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主要区别在于组织来源和恶性程度。膀胱癌通常指尿路上皮癌,而膀胱腺癌起源于膀胱腺上皮,临床相对罕见且侵袭性更强。
膀胱腺癌起源于膀胱黏膜的腺上皮细胞,约占膀胱恶性肿瘤的2%,多与慢性刺激或膀胱外翻相关。典型尿路上皮癌则来源于移行上皮细胞,占膀胱癌90%以上,与吸烟、化学物质接触密切相关。两种肿瘤在显微镜下呈现完全不同的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
膀胱腺癌早期常表现为排尿困难或盆腔疼痛,血尿症状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尿路上皮癌则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典型首发症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膀胱腺癌确诊时多已侵犯肌层或周围器官,而尿路上皮癌可通过早期筛查发现非肌层浸润性病变。
CT或MRI检查中,膀胱腺癌多表现为膀胱顶部或三角区的实性占位,常伴有黏液成分形成的低密度区。尿路上皮癌通常呈现乳头状或菜花状生长,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膀胱腺癌更容易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
膀胱腺癌在诊断时多数已属高级别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活跃,常表达CDX2和CK20等腺癌标志物。尿路上皮癌存在明确的低级别乳头状瘤到高级别浸润癌的病理谱系,可通过FGFR3基因突变等分子特征进行区分。
局限性膀胱腺癌首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放化疗。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保留膀胱功能。晚期膀胱腺癌对常规化疗方案敏感性较低,需考虑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个体化方案。
两类肿瘤均需定期进行膀胱镜随访监测复发,膀胱腺癌患者应特别注意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情况。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出现排尿异常或不明原因消瘦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通过尿脱落细胞学、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